2023年度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获得者事迹材料(最新7篇)【精选推荐】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获得者事迹材料(最新7篇)【精选推荐】,供大家参考。

2023年度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获得者事迹材料(最新7篇)【精选推荐】

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获得者事迹材料(最新7篇)

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的十位获得者的行为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,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伟大!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获得者事迹材料,欢迎大家来阅读。

格桑德吉,女,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。

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,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,而是毅然回到西藏。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、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,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,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。墨脱县帮辛乡,因常年泥石流、山体滑坡,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。为了劝学,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、在满是泥石流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;
为了孩子们不停课,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、背起糌粑上路;
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,每年道路艰险、大雪封山时,格桑德吉过冰河、溜铁索,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。这些年,为了教好孩子们,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'爷爷家,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,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。年,时逢格桑德吉荣获“最美乡村教师”,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。同时,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。

十三年来,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,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%,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%。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、20多名考上大专、中专,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,一年才能见一次。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“护梦人”。

伍淑清的爱国爱港情怀并非始於今日,而是发轫於心灵深处,彰显於大小事中。从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可以看出一斑。

1998年,伍淑清发起成立“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”,以该基金执行主席身份,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,将国情教育及中华历史文化融会於学习、参观及实践当中。

20__年,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。她说,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,没有英文校歌。学校组织很多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,让学生们立足香港,背靠国家,走向全球。

每次出国,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,在国旗下让大家跟着大使唱国歌;
让学生们知道,出了国,为他们提供保护的,是中国的`使领馆。

由於担忧当代香港青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、被利用,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编写了《国史百闻》,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。同时,专门培养能够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,目的是要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,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。

一位商人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教育上,并非教育更容易赚钱,而是她看到香港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源於教育,国家观念、历史观念、大局观念的缺失,令香港年轻人与国家日益疏离,她要从教育入手,让“爱国”与“爱港”统一为一体,这才是真爱国、真爱港。

伍淑清1948年出生在香港,少时就读於香港,后赴英美留学。从小的耳濡目染,步入商界后的纵横驰骋,伍淑清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政界、商界人物,使她对香港的诸多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。

伍淑清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,欧美许多政客对香港当下局势完全没有客观认识,也并不真正把香港视作朋友,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,因此希望利用香港的事情醜化和打击中国。她说:“他们只是在利用香港拿选票。”

在中国正在崛起的当口,遏制中国符合美国利益;
符合美国利益就容易拉到更多选票;
“香港牌”是遏制中国的一个好藉口;
借“香港人权”施压中国政府和特区政府是个不错的选择。这个逻辑线条如此清晰,但香港某些人没有看清楚,某些人装作没有看清楚,某些人甘愿作反中乱港的急先锋。

在大是大非面前,伍淑清决不明哲保身、装聋作哑。她是智者,看穿了反中乱港势力的圈套;
她是勇者,大胆地揭穿了美国政客的阴谋;
她是善者,为香港好、国家好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。这样的人,如果我们不敬佩,还能敬佩谁?伍淑清,确实感动了全中国!

有很多人,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。然而现实残酷,有太多的变故,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,各奔天涯。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。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,就暗恋同班的班花:林艳芳。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,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,学习成绩也是倒数,林艳芳看不上他。上了初中,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,每天都要缠着她。忽然有一天,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,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,给她讲无聊的笑话。林艳芳觉得很寂寞,很想念苏炳添,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。

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,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,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。有时候,相见不如怀念,两人从书信到手机,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。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,从市冠军到省冠军,到全国冠军,亚洲冠军,世界冠军。苏炳添始终如一,对林艳芳爱慕不已。苏炳添除了训练,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,做了什么,给了她很多安全感。林艳芳则成了苏炳添背后的女人,尽管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。

20__年,苏炳添26岁,却和林艳芳已经相恋16年。他们终于也结束了十几年的爱情长跑,步入婚姻的殿堂。

20__年,林艳芳产子,苏炳添却因为比赛,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。林艳芳没有怪他,反而理解他的辛苦。

几十年的理解和坚持,也正是他们修成正果的关键。亦如苏炳添在赛场上的坚持,才使得他创造历史。

苏炳添是中国人的骄傲,因为他的身上,有着中华民族的谦逊和持之以恒。

这是苏炳添展示给世界的,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。

香港主持人陈贝儿凭专题及纪录片《无穷之路》获“TVB最佳女主持”奖项,该纪录片聚焦内地扶贫故事,播出后备受好评,此前,该片也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选定为20__年度20部“优秀海外传播作品”之一。

拍摄过程中,主持人陈贝儿亲自带领大家去“看”、去感受每一个贫困地区的转变,从南部热带雨林到云贵高原大峡谷,从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……她亲自攀登四川凉山的攀天梯、溜钢索渡过怒江峡谷,让观众感受到了贫困地区曾经的“穷”,也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纪录片片名,“无穷之路”,四个字,是国家解决贫困地区民众困难的决心,这曾是一段很艰难的路,如今终于“通”了。

据香港大公网报道,本月2日晚,TVB举行“万千星辉颁奖典礼20__”,陈贝儿凭借《无穷之路》获得“最佳女主持”。不过由于陈贝儿目前在内地,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颁奖礼,所以她通过视频领奖。

获奖后,陈贝儿也在个人社交媒体感谢了团队以及观众的支持,“多谢、多谢大家支持!多谢公司,一直给我很多机会。我好幸运有机会拍到《无穷之路》这个节目,我以我们的团队为荣!我们会继续努力!”

【颁奖词】

在朝阳下俯冲,迎着西风开火。空中的尖刀,以一当十;
疆土的坚盾,巡天卫国。山河已无恙,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,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,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。

【人物事迹】

王海(1926年1月—20__年8月2日),原名王永昌,汉族,山东威海人,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,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46年6月参军,大专学历。空军原司令员,空军上将军衔。20__年8月2日,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,享年94岁。

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,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。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,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。

1954、1955年间,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、师长,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。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,他的师担负协同陆、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。

_时,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,与号称“世界王牌”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,击落敌机29架,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。因功勋卓著,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“王海大队”。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,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—15歼击机,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。

在张桂梅看来,贫困山区的落后,主要是教育落后,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,由此形成了“低素质女孩——低素质母亲——低素质下一代”恶性循环。张桂梅认为,只要母亲的素质高,孩子的素质就高。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,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。由此,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。20__年起,她就开始为这个看来“根本无法实现”的梦想而四处奔走。

“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?你是不是有神经病?”张桂梅的“宏伟蓝图”招来的是许多人的质疑和辱骂。但张桂梅并没有放弃,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。

为筹集资金办学,张桂梅求过很多人。一次,张桂梅到某企业寻求帮助,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,该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,“见我不走,保安就放狗咬我,很多工人还出来看笑话。”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,想着自己的委屈,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。更多的时候,疲意、无助至极的她坐在街头,靠着墙根睡了过去,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。

“20__年1月7号,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电话,说哥哥病危,一直喊着我的名字,昐着见我最后一面。”“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号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。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,可以去看看哥哥了”。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,热情的编导找了个企业家和她对话,争取帮她解决点女子高中的困难。一边是山里的娃,一边是弥留的兄,张桂梅艰难抉择。当她把节目录完,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50至100万元资助的同时,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。那种锥心之痛,张桂梅至今难忘。

筹建学校的日子,张桂梅异常艰难、身心疲惫,但她始终义无反顾,矢志不渝,在省、市、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,她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了。20__年8月,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。9月1日,来自丽江市华坪、永胜、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。

她坚韧顽强!

学校是建起来了,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。为留住这些学生,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。有些学生的家,路太难走,连车都租不到,只能徒步前行。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,即便马不停蹄,张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届学生的家。尽管如此,她依然坚持,“无论如何,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。”

一次家访,到山下,师傅告诉张桂梅,车上不去了。但学生的家在山顶上,仅有一条不超过半米的山路,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。如果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,为了节省时间,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。“当时坐在车上,我都不敢低头,摩托车稍微歪一点,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。”想起当时的场景,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。学生下山来接她,在半山相遇时,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,“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?你怎么还想老回这儿啊?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?”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,“老师,我不回来,我上哪儿去啊?”张桂梅无言以对。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,覆盖学生1345名,行程近11万公里,哪怕摔断过肋骨、迷过路、发过高烧、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。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,更加坚定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。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,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,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。

她孜孜以求!

作为党支部书记、校长,张桂梅总是孜孜以求,每件事都亲力亲为。20__年,女子高中建校时只有3个班94名学生,张桂梅孩子们起床上课都比较方便。第二年扩招了5个班,班级数由此增加到8个,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。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扫学校卫生,逐间宿含喊学生起床,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于是,张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。每天早上,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:“姑娘们,起床读书啦。”从起床到出操,再到课间休息,以及晚上睡觉前,小喇叭一直回响在校园里。学生们说,听到小喇叭的声音心里特别踏实,如果张桂梅出差或出去开会了,一天听不到小喇叭声音就觉得像缺少一种什么东西,甚至心里都会有不安的感觉。张桂梅说:“我要用这样的方式,让学生们知道,我一直就在学生的身边守护着她们,一直和她们在一起。”

作为教师,张桂梅总是把提高教学质量当做自己的本份。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,基本是降分录取,学习习惯差,学习基础差,有的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,普通话也说不清,成绩始终提不上去。张桂梅心急如焚,决定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,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。她坚持补短板与讲新课两手抓,一份工作操两份心,延长了个人备课时间,增加了批改作业量,透支了原本赢弱的身体。每堂课,她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的开场白,有时朗诵一首美丽的小诗,有时唱支学生爱听的歌谣,有时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,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,慢慢地成绩也上来了。天道勤,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。11年来,女子高中已经毕业1645名学生,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%。20__年,毕业学生118名,109人上了本科线,9人上了专科线。但与此同时,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意下,肺纤维化、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,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2年了,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:“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,又能看到新的阳光!”

无私无我,于己克俭一辈子

张桂梅同志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,弃小而崇大,舍己而为人,对自己的苛刻与对别人的慷慨鲜明强烈,她用爱滋养着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,用实际行动托举起山区孩子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希望和梦想。

于己,她异常严苛!

在华坪,张桂梅对自己的“抠门”是出了名的。张桂梅吃的异常简单,用的、穿的也极为简朴。有时一个慢头就是她的一餐早饭,一碗面条就是她的午餐和晚餐。她使用的手机,是一部历史悠久的老式诺基亚,这也是她最重要的宝贝之ー。别人问她,为什么不换个智能手机?她说,一来还能用,没有必要花钱,二来手机里存有学生和家长的电话,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,她怕换手机后这些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号码会丢失。对她来说,跟学生保持联系,经常听听学生的心声,为他们加加油、鼓鼓劲,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。而这些幸福,都与老式诺基亚联在一起。

她穿的衣服,也很老土,多年都是一个样。张桂梅说:“我身上穿的衣服,多半是一些领导、同事或好心人买了,硬往我身上套的。”_召开前夕,华坪县委给张桂梅7000元钱制装费,让她买一套像样的西服,穿着上北京。但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一台电脑,供教师办公,给学生学习。

对人,她异常慷慨!

张桂梅对自己的“抠门”出了名,对别人的慷慨更出名!有一次,一个学生没有钱吃饭,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钱,把仅有的20元钱都给了那个学生。从此,那个小男孩每周都按时得到张桂梅30元的救助,直到他初中毕业。

还有一天深夜,一个学生突然发高烧,张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,当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给了学生,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,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。

72岁的二姐病危,离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见的妹妹,担心她经济拮据不能及时赶回,还专门给她寄来500元钱路费,但张桂梅却把姐姐给的路费,为一个生病的学生交了住院费。为此,她留下了对哥哥姐姐的终生遗憾。她每当想起这些“无情”的抉择,每次都难以释怀,泪流满面。

张桂梅这样慷慨的事例不胜枚举。30万元的“兴滇人オ奖”奖金,一次性就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;
又有3万多元的奖金,张桂梅刚过手就捐给了灾区;
昆明市总工会千叮万嘱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;
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,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,看着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的身上。截至目前,张桂梅把全部奖金、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,全部捐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和教育事业,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。

张桂梅就像蜡烛一样,燃烧了自己,照亮了别人。她一辈子坚守初心、不改本色,坚韧执着、锲而不舍,奋力冲破一切困难活着、做着、奉献着,用自己的朴实纯粹、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。正如她的自我总结:“如果说我有追求,那就是我的事业;
如果说我有期昐,那就是我的学生;
如果说我有动力,那就是党和人民。”

段爱平,女,57岁,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

1998年,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。为改善生活,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,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。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,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,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。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。

1999年,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,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。

上任后,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,建了养老院。为了建养老院,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,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,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,改造全村电网,投资园林建设,栽植树木,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。

去年,段爱平经过化疗、电烤,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,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,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。就是这样,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,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。

推荐访问:获得者 中国十大 事迹材料 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获得者事迹材料(最新7篇)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和颁奖词